七月的雨丝掠过黄浦江面,两岸有了湿润与清凉,“吟咏江南翰逸飞”书法展正静静散发着一股跨越千年的墨香。有辨识度的书法展已如凤毛麟角,而刘树人、王国贤、叶鹏飞自作诗词百余首,一件件作品如一叶叶扁舟,载着他们的诗心与笔意,在当代书坛的水面上漾开圈圈涟漪,让人恍惚间看见永和九年的曲水流觞卢深策略,正顺着时光的长河,缓缓流进此刻的江南。
用诗为笔墨铸魂,让诗性与书道在当代重逢,或许正是这场展览最深的用意。三位书法家正草篆隶行五体俱全,如五色彩线编织出江南的烟雨与晴岚。刘树人"笔底波澜生万象"的豪情,王国贤"诗中丘壑纳千峰"的旷达,叶鹏飞"墨里风神见本心"的沉静,仿佛正与千年前的兰亭雅韵交融在一起。三人书风各呈其妙,却都萦绕着同一份默契——笔端流淌的,皆是自家心底涌出的诗。艺术评论家储有明认为,这次诗词书法展,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穿越和回归,三位作者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明显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文人情操,让诗性回归书道,让书道赋能诗性,实现诗词与书法在同一艺术空间的和谐共生。
书法作品“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笔墨与诗意的纠缠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刘树人军旅生涯数十载,他的行草条幅“平生无所学,翰墨伴余年。曾有凌云志,难逢津渡船。盈虚如水月,用舍老林泉。读罢苏夫子,长歌意释然”,笔力如老松盘崖,点划的顿挫间似有金戈铁马之声,而诗中那份磊落正气,早已透过墨色渗进纸背。其在《游乌蒙山牯牛岭》中写道:“云从半山起,风自外天来”。观其书法,那“外天来”三字的笔画蜿蜒如登山路,灵动而意味深长,原来笔墨真的会跟着诗句里的风景走,当其站在山巅,笔端早已蓄满了天风。笔者曾在其麾下工作多年,深知先生数十年把书法研习与诗词创作结合起来,汲古溯源卢深策略,读书为伴,自作诗词,书法自成面貌,“是军人之书,也是诗人之书”。
展开剩余57%王国贤爱好诗词,秉承家学,时常吟咏,砚田深耕,书风灵动,俊逸不俗。先生的行草《吉州观澜亭抒怀等二首》正带着水汽扑面而来。“柳岸踞亭楼,观澜若驾舟。风涛慷慨气,鹳鹄志图猷”,笔锋的飞白处像极了水波的粼粼之光,“舟”字的最后一笔陡然顿挫,仿佛能听见橹桨击水的脆响。这江南水乡的夜色,温柔了笔锋,连墨色都浓淡相宜。观者感叹:"这笔画绕来绕去的,真像星星在水里打转呢。"其实哪里是笔画在绕,是诗人的目光落在水面时,心已经跟着星光转了起来。
叶鹏飞的行草《秋日闲吟》则像一泓清泉;“闭户耕毫避伤感,半圆青砚半兼方。窗前细雨情思远,笔下清流气势狂。云雾三分遮峻岭,波涛千尺撼潇湘。板桥茅屋成高士,一卧林泉入梦乡。”字字端庄如雨后的山林,却在捺画的末端藏着一丝灵动,像泉水漫过石缝时的不经意。诗句里的“遮”与“乡",却让笔画间多了几分流动感,仿佛墨色里真的浸着松涛与泉声。站在这幅作品前,会忽然懂得什么叫“笔墨畅达诗意”。一位书家既能用笔墨写出字的骨,又能用诗句养出字的魂,他的作品自然会带着一股清和之气,让人望之便心生安宁。
当文字与情感同出一心,笔墨自会带着诗意飞翔。这场由上海市海上兰亭书法院独家主办的文化盛宴,恰似一汪清潭,既倒映着《兰亭集序》的风雅遗韵,又荡漾着当代文人的诗意心波。回望千年,忽然明白,便知他们所做的,从来不是简单的“诗书合璧”,而是在守护文化传承,好似王羲之在兰亭写下“信可乐也”时的真诚,也像苏东坡在寒食节写下“空庖煮寒菜”时的恳切,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书法的真谛,永远是用笔墨诚实表达自己。
江南荷叶正田田,如同一幅水墨画。当三位书家用诗词笔墨共吐心声,江南的风便有了形状,江南的雨便有了声音卢深策略,而千年的诗意,也就在这一笔一划里,活成了当下的模样。兰亭的曲水,便永远在笔墨间流淌,又一次在当代的土地上,长出新的枝芽。 (作者:管苏清)
发布于:上海市凯狮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