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0日,北京机场熙熙攘攘,聚集了周恩来总理、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数十位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宏基资本,以及一批国民党起义将领。大家怀着期待的心情,静静等待着一架从上海飞来的飞机降落。
飞机舷梯缓缓放下,李宗仁携妻子郭德洁缓步走出机舱,台下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多年未曾回国的李宗仁,眼中满是激动的泪光,深情地望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他与众人一一握手后,感慨万千地说道:“我本人尤为激动,毅然决定从海外返回祖国,愿追随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致力于所有反帝爱国的事业。未来有生之年,必将以报效祖国为己任,忠心耿耿,天地可鉴。”
李宗仁,原国民党桂系的领袖,曾担任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副总统及代总统。解放战争末期,他没有随着蒋介石退守台湾,而是以治病为由先从南宁飞往香港,随后前往美国,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展开剩余91%促使李宗仁冒死归国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关于溥仪的情况。周总理了解这一背景,特地为李宗仁安排了与溥仪的会面。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构想。他表示:“中国人民有权用包括和平方式在内的一切手段解放台湾。为实现和平解放,中国政府不仅不排斥谈判,反而主动提出与国民党集团展开对话。”
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述深深触动了远在美国的李宗仁。他随即发表了《对台湾问题具体建议》,呼吁国共双方重启和谈,强调中国事务应由中国人自主决定,劝告美国勿再干涉中国内政,并要求撤走驻守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
虽然李宗仁的建议中夹杂着他个人复杂的考量,但至少充分体现了他赤诚的爱国之心。中央政府决定尽最大努力争取李宗仁归国。
1955年5月,李宗仁的挚友程思远作为香港代表团成员访京,与李克农进行了深入交谈。程思远婉转地反映了李宗仁在美国的境况及其返国意愿。
李克农随后向周恩来递交报告称:“李宗仁靠拢新中国的可能性存在。”然而考虑到当时美国对华政策和台湾问题的敏感,中央决定在李宗仁回国问题上不可操之过急,应采取慎重态度,静待时机变化。
这一策略非常明智。此时的李宗仁尚未做出回国的坚定决定,而是在试探中央的态度。促使他真正下定决心的,是1959年发布的首批战犯特赦名单。
1959年12月4日,抚顺战犯管理所召开特赦大会,溥仪的名字赫然列入其中。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清朝灭亡后,他怀揣复辟梦想,受日本人拉拢,在伪满洲国担任傀儡皇帝。
溥仪曾被苏联囚禁在伯力45号特别监狱,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后,转送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对于特赦,他曾深感绝望,坦言:“没有人比我罪恶更重,表现也不见得比别人好,我不符合特赦条件。”
然而谁也没想到宏基资本,他竟然被列入特赦名单。出狱后,国家安排他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
李宗仁的长子李幼邻回忆说,父亲看到这条新闻时异常振奋,认真读了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尽管没有明说心情,但李幼邻能感受到父亲内心的复杂情绪。
溥仪作为前朝遗孽和“伪满头目”,曾是日军侵华的“合法”掩护。如今他获得新生,而李宗仁的贡献和地位也不容小觑——他在北伐和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
从此,李宗仁与北京的联系日渐频繁。他亲笔写信托程思远转交给周恩来,详细汇报了近年的思想转变及对社会主义的认可。
为了表达爱国之心,李宗仁甚至将多年珍藏的名人字画海运至香港,再转运到北京。周总理接到信后握着程思远的手说:“德邻先生愿意将珍藏的历史名画献给国家,这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政府考虑接受。”
周总理还提及李宗仁给李济深的信,信中称非常愿意回国,但当前时机尚不成熟,建议程思远先赴欧洲与李宗仁接洽,再做具体安排。
李宗仁得知这一消息深感温暖,但更令他动容的,还在后面。李宗仁当初称那批字画花费11万美元收购,但经专家鉴定大多数为赝品,市场价仅3千美元。
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此事,建议给予李宗仁3万美元补贴。毛主席听后爽朗大笑:“恩来啊,统战工作得讲策略,他说11万多,就给他12万,何妨?这明显是笔政治账!”
这招投石问路,效果显著。李宗仁得知后感叹:“共产党,真是识货!”
他虽然不在乎那十几万美元,但通过此举,想试探中央的诚意。毛主席的这番智慧操作,使李宗仁心悦诚服。毛主席还表示:“李宗仁愿回来,我们双手欢迎;若不适应,还可自由回去。”
这话成为李宗仁心头一颗定心丸。
然而,李宗仁归国的路依然漫长。1964年,法国戴高乐政府与中国建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试爆,连续的好消息激荡着他那漂泊的心。
他满怀激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表达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看法,但其中部分内容误解了中国立场,甚至违背了“四不可”原则。
因此,他回国计划再次推迟。
思乡如焚的李宗仁迫切想结束漂泊生活,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先卖掉了新泽西的房产,托程思远向纽约报纸表达歉意,并联系香港朋友协助事务。
毛主席果断下令:“应欢迎李宗仁回国。去年他在美投书一事无关大局,不必批评,他已自己认错。”
周总理迅速召见程思远,正式交代接李宗仁回国的任务。
程思远搭乘飞机赴瑞士,见到了年迈的李宗仁,两人相见恨晚。李宗仁热泪盈眶:“思远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年老之时,愈发思念祖国。”
这种异国他乡遇故知的情感,非经历者难以体会。李宗仁当初托程思远拜访周恩来,也是因为在美国见到程的女儿程月如,他深情说:“见月如,宛如见亲人,涌起浓浓思乡怀旧之情,久久不能释怀。”
1965年7月9日,李宗仁终于收到具体的归国安排。中央调查部建议他在欧洲避免发表演讲或留下文稿,以保障人身安全,相关事宜可留待回国后再行安排。
四天后,李宗仁夫妇在程思远陪同下,从瑞士飞往巴基斯坦。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丁国钰已等候多时,为确保安全,丁国钰将三人直接护送至大使馆。
国内方面,也在积极筹划李宗仁回国后的接待行程。丁国钰接到指示,先让李宗仁把拟发表的声明发给北京,回国途中可先至上海。时任上海视察的周总理获毛主席指示:“你可多留上海几日,与李宗仁商讨声明稿,并同机回京。李宗仁回国,机场欢迎你也合适。”
7月18日,离乡16年的李宗仁终于踏上故土。周总理热情迎接他说:“李先生千里归来,我们一直很挂念你的安全。台湾方面多方打听你的消息,得到的全是错误,显示他们情报滞后。”
李宗仁能平安归来,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曾让白崇禧写信派特工赴瑞士,如果不是我方及时应对,后果难以想象。
周总理与李宗仁坦诚讨论中美关系及台湾问题,直言:“蒋介石虽不可信,但台湾在他手中,总比让美国人控制好。”
周总理态度诚恳,重申“四大自由”,并承诺李宗仁回国后虽不再外出,但中央声明其来去自由。
李宗仁深受感动,觉得之前的努力终得回报。他漂泊半生,终于在新中国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7月20日,周总理提前20分钟抵达北京机场,与彭真、贺龙、陈毅、罗瑞卿等领导及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等有识之士,共同迎接李宗仁夫妇。
间接促成李宗仁归国的溥仪也来到机场。周总理简短介绍两人,溥仪欣然说:“欢迎你回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怀抱。”
这一历史性的画面定格:末代皇帝与中华民国代总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相聚。
随后,周总理为李宗仁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晚宴。李宗仁泪光闪烁,举杯说道:“我已回到家中。多年离乡,今重返故里,见江山如此壮丽,城乡焕然一新,昭示祖国迈入了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心中激荡的喜悦,言语难以形容。”
安顿妥当后,李宗仁收到一个意外通知:毛主席在中南海等待会见。李宗仁一行抵达泳池旁休息室,毛主席正沿池边缓步迎接,热情握手说:“你们回来了,真好,欢迎!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面对中共领导人满腔热忱,回想自己昔日所为,李宗仁一时羞愧难当。
他郑重表示:“此次归国,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首先感谢主席。近几日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感触颇深,为祖国日益强大深感欣慰。”
毛主席与李宗仁谈笑风生,还为他取了个别名“近之”。
李宗仁陆续受到董必武、邓小平、刘少奇等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傅作义夫妇更曾邀请李宗仁夫妻与邓小平夫妇共进晚餐,宾主尽欢。
李宗仁晚年生活安逸愉快,毛主席曾邀请他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
1969年,李宗仁因直肠癌在北京去世。临终前,他写信给毛主席、周总理:“我1965年毅然归国,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个伟大时代,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是无比的光荣。临终之际,我仍心系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与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像我一样,回到祖国怀抱。”
李宗仁的归来,不仅让海外华人感受到祖国的热忱,也彰显了中共宽容开放的外交政策。对李宗仁本人而言,这一决定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使他得以在祖国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正因如此宏基资本,他生命最后时刻殷切期盼更多海外游子能够归乡。
发布于:天津市凯狮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