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云堡未来市艺术城主办,读不止书局承办的佘山读书会系列活动在上海松江正式开启,本次活动也是在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佘山读书会以“读不止,翻阅一座山的高度”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将书香浸润于佘山及松江“上海之根”的自然与文化肌理之中,为当代思想交流和创作分享提供平台。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佘山读书会的首期活动力邀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先生携抗战题材新作《深河桥头》出席,与现场读者共同回顾那段沉甸甸的家国历史。
从卢沟桥到深河桥
深河桥位于贵州省独山县,是抗日战争中“黔南事变”的重要战场。卢沟桥见证了抗战的全面爆发,而深河桥则见证了日军西侵的最后溃败。
深河桥之战的历史意义远超一场局部战斗。1944 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七个年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直逼重庆。深河桥成为阻挡日军前进的关键节点。当地军民团结一心,最终炸毁桥梁,阻断了日军的进攻路线。此战后,侵华日军开始节节败退,深河桥之战因而被誉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史学界有“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之说。叶辛的新书《深河桥头》,正是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让读者认识到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实中触动人心的细节与情感。
抗战史珍贵的民族记忆
在新书分享会现场,叶辛深情地回忆道:“2014 年,贵州省的布依族学会和水族学会找到我,他们提到在文学作品中,关于布依族、水族的老百姓自发地拿起刀枪、梭镖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去的故事鲜有反映,问我能否就这一题材创作一部作品。为了此事,王会长还在他家里请我吃了三顿饭,讲了很多布依族的风情俚俗,并举起米酒对我说:‘喝了布依人的土酒,说了的话就要兑现哦!’于是,我欣然答应下来,并且很快在胡会长的陪同之下,有了一次难忘的黔南之行。”
为创作《深河桥头》,叶辛在当地爬坡下坎细致观察,还与一位95岁的抗战老兵细谈了一个上午,又结合五十多年来他与贵州布依族、水族朋友的交往经历,最终写出了《深河桥头》。
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
《深河桥头》生动刻画了贵州当地布依族、水族儿女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叶辛在分享会上重点讲述了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的抗敌事迹。
叶辛在分享会上详细阐述了小说中人物的塑造过程。他特别提到:“关于抗战主题创作,我们不但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个体角度,抗战史中有很多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书写”。
《深河桥头》小说主人公之一勒普,是一位布依族山村青年。叶辛通过这个平凡人物的觉醒,反映了当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参与抗战的历史,共同构成了西南边陲抗战史的珍贵民族记忆。
叶辛动情地说道:“布依族青年勒普原本是个普通的山村青年,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水族姑娘韦发菊献出了生命;还有那些有名无名的村民,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宏大的政治理论,却深知“家园”二字的重量。这些平凡人物的非凡选择,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图景。”
读不止,翻阅一座山的高度
读书会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观众席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轻学子。交流环节中,读者踊跃提问,叶辛先生一一耐心解答。他特别强调:"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的集体觉醒。" 新书分享会结束后,叶辛先生为现场的读者签名赠书。
随着佘山读书会的正式开启,未来将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沙龙、学者、作家对谈、经典著作共读等深度文化活动,汇聚知名学者与思想者,在绿水青山间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传承上海松江千年文脉。在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下,读不止书局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于2025年启动,旨在通过开展“邱根发的朋友们”“艺起阅读”等多元文化活动,满足更多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秉承这一理念,由读不止书局承办的佘山读书会系列活动也将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交流平台。
凯狮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