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是朵云轩1900年择吉正式开业的日子。今年的这一天,朵云轩创立125周年之际,木版水印两个传承成果展同时启幕,分别是亮相朵云轩艺术中心的“妙出梨枣——朵云轩木版水印名刻名画传承展”和亮相朵云艺术馆的“饾印四百年——《十竹斋书画谱》善本再造四十周年暨朵云轩木版水印保护成果展”。
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为国家级非遗。朵云轩创立之时起,就传承了木版水印这一传统技艺。125年的薪火相传,朵云轩将木版水印技艺发展成为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以简单的工具、复杂的技艺,通过“勾描”“雕版”和“水印”三道纯手工工艺程序,就能将中国书画作品的笔情墨韵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达到“乱真”的效果。直到今天,这门技艺在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的制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妙出梨枣”展分“朵云制笺”“善本再造”“写意精神”“丹青荟要”“明韵风华”“笔墨传承”“当代宋版”“朵云繁花”等篇章,从工艺源流到重要代表作梳理,让人们看到朵云轩传承保护的木版水印技艺之精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朵云轩木版水印的精品成果都汇聚在这个展览,其中有不少是初版初刻,难得一见。”上海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郑名川告诉记者。
展览现场,包括阎立本《步辇图》、赵昌《蛱蝶图手卷》、宋徽宗《瑞鹤图》等一大批中国历代名画以木版水印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其中悬挂于一整面展墙上的朵云轩复刻版陈老莲《花鸟草虫册》,1960年傅雷在写给傅聪的信中专门谈起,认为它“在现有木刻水印中技术最好,作品也选的最精”;展柜里摊开的复刻版徐渭《杂花图卷》,尽显江南水墨氤氲的特点。
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正式运用于传统中国书画复制方面,是从1957年开始的,总共雕印了近千幅传统书画名迹,涵盖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镜片、册页、立轴、手卷等形式;工笔、没骨、写意等技法;纸、绢、金笺等材料;涉及晋唐以来各个时代的许多著名画家和经典名迹。朵云轩历年雕制的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的饾版,几乎可以拼叠套印出小半部中国绘画史蚂蚁配资,可谓“一库饾版,半部画史”。
木版水印技艺传承的重要价值同样体现古籍善本再造上,尤其是明清套色版画,那种刀刻木印与纸张产生的那种版印质感,是现代印刷新技术不能替代的。用完全相同的技艺,原汁原味将这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代木版水印经典作品化身千百,“以行远而及众”。传统木版水印制笺也一直是朵云轩木版水印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木版水印的“饾版”“拱花”等核心技艺能在朵云轩和荣宝斋得以传承,都与制笺密不可分。
现身此次展览的朵云轩1981年重梓的《萝轩变古笺谱》,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笺谱,也是最早完美结合“饾版”术与“拱花”术雕印的精美版画图集。1985年重梓的《十竹斋书画谱》,则是以“饾版”印制成的具有教材性质的画册,融诗、书、画、印艺术为一体,是木版水印史上的巨制鸿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朵云轩笺谱(第一集)》和《上海笺谱》、“朵云四刻”,以及新近完成的“朵云诗笺谱”系列和“繁花”巨型海报饾版版画《云起花开之紫云》等,也大多为版本保留级别藏品,难得集结亮相。
“饾印四百年”展既是对40年前30多位木版水印前辈历时四年再造标志着木版水印技艺成熟《十竹斋书画谱》八谱十六册善本、再现明版原貌的致敬,也是对列入国家级非遗以来朵云轩木版水印传承保护成果的一次汇报。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木版水印技艺旧称“饾版”术,是在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不断提高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的套版套色刷印技艺。就如同照相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的巨大冲击,当照相术逐渐应用于印刷制版工艺中,20世纪初传承了千年的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也不得不慢慢退出了书籍印刷的主舞台,“饾版”术与“拱花”术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越来越小众,在传统水印制笺中延续着薪火。
本次展览展出1989年朵云轩木版水印《十竹斋书画谱》选送参加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获“国家大奖”后的红木箱册页特装纪念本,同时重点呈现近年朵云轩木版水印传统纸笺作品,包括朵云诗笺系列近百种、笺谱、花笺楹帖、四尺整纸大画笺等。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展出部分制笺的雕版,包括大幅雕版和饾版,让人们更好体验传统技艺的匠心。
凯狮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